医心向暖 探路启航
医学人文研究院开放周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圆满举行
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医学人文教育,积极助力学生构建数字人文胜任力、点亮科研创新思维,2025 年 11 月 5 日上午 10点,医学人文研究院开放周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基地阅览室隆重举行。医学人文研究院主任吕一军、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洪君、副院长张泽洪,基地办公室及研究人员代表,学院全体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活动,开启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交流之旅,活动由张泽洪副院长主持。

传道启思:构建数字人文胜任力,守护医学教育初心

活动首项议程,医学人文研究院主任吕一军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胜任力的构造》为题,带来一场聚焦时代前沿的人文思政课。吕教授开篇即点明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他表示技术繁荣背后潜藏着人文危机,“当 AI 诊断准确率超过 90% 时,我们更需守住那不到 10% 的人性空间。” 吕教授深入阐释了“数字人文胜任力”的核心概念,结合业内前沿案例案例分别从技术驾驭、伦理平衡、实践转化三个维度拆解能力构成,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参考。针对医学教育改革,吕教授提出三大路径:以哲学思辨重塑对生命与医学的认知,打破 “知识与人文割裂” 的传统困境;推动临床技能与信息素养协同训练,培养“能做手术、善用 AI”的复合型人才;融合循证医学的科学性与叙事医学的人文性,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从优化就医流程到减少过度用药,让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
授业引路:探索科研竞赛顶峰体验,拓宽学术成长新路径

随后,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医学人文研究院研究员蔡红红老师以《探索与发现:创新训练与学术竞赛的“顶峰体验”之旅》为题,结合自身带领团队获国家挑战杯二等奖的经历,为学子们拆解科研创新与竞赛实践的方法论。蔡老师指出,在科研训练中表现为高强度投入后的知识跃升、技能突破与成就感爆发,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的关键节点。她系统对比了科研创新训练与学术竞赛的异同,指出“两者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并以自身经历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针对不同阶段学子,蔡老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本科生尽早加入导师课题组,利用创新训练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将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研究生需培养研究者思维,敢于质疑权威,追求科研深度与社会价值,通过跨学科组队提升成果竞争力。她特别强调团队组建的核心是寻找最勤勉、能坚持到最后的伙伴,并提醒学子关注学校官网与学院通知,提前规划申报时间,善用文献计量软件提升文献阅读效率。
解惑赋能:共话成长难题,凝聚奋进力量

互动交流环节,学子们围绕“AI 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跨学科团队如何平衡专业差异”“文献阅读如何避免走马观花”等问题踊跃进行了提问,吕一军教授和蔡红红老师以及学院领导围绕问题逐一作出回应,为学生答疑解惑,活动现场氛围热烈。

马洪君书记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两场讲座的价值,他指出,吕一军教授提出的“数字人文胜任力”,为时代变局下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蔡红红老师分享的“顶峰体验”路径,为学子搭建了从“知识吸收”到“价值创造”的桥梁。“不同老师的差异化授课内容,恰恰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张力’。” 马书记鼓励在场学子,要将讲座中的思考转化为行动,在技术浪潮中守住人文初心,在科研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既要成为“懂技术、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做“有温度、守仁心”的医学与管理领域从业者。
此次开放周启动活动的圆满举行,不仅为医学人文研究院赋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活动拉开序幕,更搭建了“专家引领、学子参与、共探成长”的平台。未来,研究院将持续聚焦医学人文、医学教育、科研创新等核心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子成长赋能,为医学人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戎甜甜
文字:刘瑾如 郑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