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洞头,海风伴着热浪。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青语汇·助农通”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院领导为全体实践团壮行的激昂氛围中,青语汇·助农通暑期实践团接过出征旗帜,他们以 “青春赋能乡村路,智解农忧百事通”为口号,在洞头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深度调研与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乡村、倾听青年、解码困境、体验非遗,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青春智慧为海岛振兴注入新动能


面对洞头夏日高温,团队灵活调整作息,在短短七天内足迹遍布洞头乡村,累计深度访谈返乡入乡青年30余位,整理访谈实录超8万字! 并创新性地将青年发展路径归纳为“产业运营”、“共建共治”、“数字赋能”、“文化创意”四大类。

初中创业,在大连深耕长达十余年的姚老板,受疫情冲击与父母年长的双重影响,决意回洞头从零开始,凭借其敏锐商业嗅觉,从低成本、回流快、高回报的北方特色小吃烤红薯入手,通过积极与政策对接,步步为营,短短两年就从摆摊卖烤红薯的小贩成为七桃夜市的主理人,让温州医科大学的仁济学院的南门燃起了真正的人间烟火。水果摊、烧烤店、砂锅、螺蛳粉一应俱全,带动数十位青年人创业就业,并升级配送服务,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享受美食,走出一条真正的师生摊贩共赢之路。

2020年村社换届,叶海波怀着满满的情怀使命,走上了返乡创业这条路,运用无人机绘图技术与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全貌,带领村民走上农文旅发展路径,通过土地流传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依托智慧农业与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成功将小番茄亩产提至5000斤以上,并创立后寮村自有品牌bobo农场,背靠洞头旅游业发展特色采摘,形成了“科技大棚种植+农户小棚种植+部分露天种植”的农田种植框架,以小番茄为引领推动科技富农,针对洞头旅游淡旺季问题,探索多元销售渠道让后寮这一传统“种菜村”走上了特色农业共富之路。

徐志鹏多年从事于旅游文体项目运营,参与并实操过多个大型旅游文体项目。运用一身过硬本领,他整合温州本土的文化、商业、媒体、广告资源,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乡村“CEO”。回乡后他将目光聚焦于“LIHO东屏”青创园项目,积极对接外部资源,全力支持文化创新与体验项目的引进与孵化,并与属地部门、街道合作,打造了集文化展示、艺术创作、社交属性、办公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就业创业公共空间,激活乡村的沉睡资产。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并成功吸引十余家企业入驻,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果。




温州国际青年旅社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基地。在旅社创办人林加帅老师的组织下,通过一系列破冰活动迅速拉近队员距离,有效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队员们还沉浸式体验了洞头独特的非遗文化——制作非遗水灯,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海岛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在地文化的认同。

在团长与全体成员的合力计划和筹备下,“青语汇·助农通”实践总结大会如期举行,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陈若敏老师、实践团指导老师陶小白老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团长蔡雨琪主持,团长陈奕楠及各小组长逐一进行总结汇报。
总结大会当日,受台风影响,出行困难重重。为最大限度降低台风对同学返乡的影响,后勤组统一安排订餐、就餐,并在群内设置安全返乡接龙,确保每一位队员的行程安全得到确认,将关怀落实到了最后一公里。
盛夏洞头,海风伴着热浪。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青语汇·助农通”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服务乡村振兴的热忱,在洞头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深度调研与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乡村、倾听青年、解码困境、体验非遗,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青春智慧为海岛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