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厅村的海岸线到七桃夜市的灯火,从沙县小吃的门店到社工组织的活动室,我们用脚步丈量温州洞头的街巷与村落,与扎根于此的人们聊起生活与生计。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里,既有返乡就业创业的真实困境,也藏着地域发展的深层启示。
九厅村的海钓船总在清晨出海,船主的父亲站在岸边,望着儿子的背影叹气。“他有快艇,游客也爱海钓,可没证就是不能带客。”老人说,考证书像考摩托车驾照一样严格,流程繁琐到让人却步。于是,明明握着“海钓体验”的优质资源,却只能把渔获拉到市场零散售卖——政策门槛成了资源变现的“拦路虎”,这是当地渔民共同的无奈。
七桃夜市的烤冷面摊前,老板娘正麻利地翻动面饼。她还记得刚摆摊时,为了找到满意的食材,试遍了十几个品牌的芝士和火鸡面,“供应链没理顺,味道就不稳定,回头客自然少”。而几百米外的沙县小吃店,老板守着空荡荡的店面,坦言“两三年了,这里人一直不多”。区域人流不足、消费活力有限,让小商户们只能“看天吃饭”。
社工组织的活动室里,负责人翻着活动台账,语气里带着疲惫。这个服务青少年十几年的公益组织,常年面临资金困境:民政局的补贴到账慢,每次活动都要自己先垫钱;民间捐赠渠道几乎没有,申报的政府预算还常常被削减。“有时候想多开几节非遗课,都得盘算着钱够不够。”公益的理想,总被现实的账本绊住脚步。
走访中,困境之外的坚守更让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破局的方向。
九厅村的海钓资源、洞头的非遗文化、夜市的烟火气,其实都是潜在的发展动能。当政策能为渔民简化考证流程,让“海钓体验”成为特色旅游项目;当政府能联动商户激活区域消费,让小店不再“守株待兔”;当公益组织能获得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让文化传承有更坚实的后盾——这些“如果”,或许就是洞头未来的模样。
烤冷面老板娘的故事里,藏着“小而美”的生存智慧:用“免费饮品”吸引首单顾客,靠稳定的味道和服务留住回头客。她坦言,政府划定合规摆摊区域后,“心里踏实多了”——规范的政策支持,能给基层创业者最直接的底气。这启示我们:简化流程、精准施策,让政策“落地生根”,才能激活民间的创造力。
社工组织负责人的坚持里,透着“长期主义”的力量。从最初因家庭返乡,到深耕青少年公益十六年,她见证了洞头的变化:文化礼堂建起来了,孩子们从“不愿来”变成“主动来”,政府搭建的阵地让文化传承有了载体。她的心得很简单:“坚持下去,用心就有收获。”这提醒我们:地域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既要有政策的持续投入,也要有对奋斗者的耐心陪伴。
离开洞头时,夕阳正洒在海面上。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坚守的人们,就像这海边的礁石,或许不起眼,却在日复一日的浪潮里,默默塑造着这片土地的模样。返乡之路从非坦途,但只要困境被看见、被回应,总有更多人愿意带着热爱回来,让这里的海更蓝,烟火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