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我院健康评价中心赴东南沿海某地开展第一批次辐射环境调查。辐射环境调查包括环境γ辐射水平调查和环境介质放射性水平调查。环境γ辐射水平调查项目为道路、原野和室内环境的γ空气吸收剂量率。环境介质包括气溶胶、土壤、水体(水库、河流、海洋),放射性水平调查项目包括总α放射性比活、总β放射性比活和γ核素(238U、232Th、226Ra、40K、137Cs)。本次调查由中心执行主任黄宏博士带队,王振峰博士和万新龙博士等参加。
环境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或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其中,人工电离辐射源主要包括核武器试验和使用、核能生产、核与辐射技术在各个领域(医疗、科研、工业、农业等)的应用。我国于2007年建成辐射环境监测网,对公众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现有监测网主要依托固定式监测站,时间分辨率比较高,但由于占地面积大、运营维护成本高等原因,空间分辨率仍然有待提高。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对保障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4月初,“中心”启动“东南沿海某地辐射环境动态监测”专项。该专项由黄宏博士组织,由王振峰博士和万新龙博士负责实施。该专项旨在通过对调查区域开展定点定时监测,准确获取辐射环境本底值,分析辐射环境监测的时空分辨率,掌握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放射性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科学评估辐射环境的健康风险及其时空变化,为开展环境管理提供数据依据。2019年4月19日开展的第一批次实地调查,标志着该专项的工作正式开展。该工作的展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